时间:2013-08-13 原文作者:尚前名
“千坑镇”变身记
从“千坑镇”蝶变为绿色工业示范园区 ,神宝能源公司的实践诠释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国企担当 。
“今天算是一个告别仪式 ,再过一两个月,这里的冒顶坑都将不复存在 。”站在最后一批即将被填平的冒顶坑前,眼看着多年的心病得除 ,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神宝能源公司”)董事长刘明的心情不错 。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再也不用担心会“躺着中枪”——曾经不止一次有人直接或间接地误认为他所在的企业是导致这些坑产生的“罪魁祸首” ;更主要是因为神宝能源公司在这一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
宝日希勒 ,在蒙古语意为“紫色的山岗” 。这里是优质褐煤的藏宝之地 。自上世纪发现高达上百亿吨的煤炭储量后 ,小煤窑老板蜂拥而至 。宝日希勒矿业在海拉尔陈巴尔虎旗草原上迅速崛起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破坏。曾经美丽的草原因地表塌陷形成了众多冒顶坑 ,被当地人称为“千坑镇” 。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作为整合力量被邀请进入的央企神华集团下属企业神宝能源公司 ,从成立之初就将治理生态环境列为首要工作 ,致力于周边塌陷区恢复治理 、排土场复垦绿化和绿色工业厂区建设。
“现在好多了,我们草原上来了央企,逐渐填这些冒顶坑。上面种了草 ,牛羊有了牧 。指戳宋颐遣菰脑忌。”谈及现状 ,在宝日希勒镇上生活了30多年的韩东山兴奋地向《瞭望》新闻周刊谈到。
“实践证明,破坏草原 、乱采乱挖的小煤窑老板在短期获利后都会远走高飞,留下了千疮百孔的草原需要恢复和治理。能够承担也正在承担治理责任的 ,只有央企和政府 。”采访中 ,有专家如此评价 。
消失的冒顶坑
谈起这些冒顶坑 ,韩东山感慨万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宝日希勒这个地方都是小煤窑 ,这些小煤窑老板把煤掏空 ,拿钱走人了,不长时间,这些小煤窑的地方就塌下去了 ,草原上变成了一个个小冒顶坑 ,经常有放牧的牛羊掉进去 ,曾经有一台车连人带车都掉进去了 。这么多年雨水冲刷 、疏干水排放,有的地方变成了长长的排水沟,我们这的牧民都不敢到那里去放牧 。”
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神宝能源公司前身为国有重点煤矿宝日希勒第一煤矿(宝一矿)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为年产60万吨的井工矿。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 ,本着“有水快流”的想法 ,各大小企业 、个体业主以及部队等 ,蜂拥而至,最多时在宝日希勒开矿的企业达到300多家 。结果,矿区内小煤窑急剧增加 ,遍地开花 ,小井数量最多近400眼,形成“无序开采 、无序经营 、无序销售”的局面。
“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生产销售上管理混乱 ,严重扰乱了煤炭市场经营秩序 。同时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年伤亡人数最高时达到百余人 。”刘明告诉本刊记者,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小煤窑采用扒大窑的采煤方法,生产服务年限仅为2---3年,回采率不到20%。采空区距地表深度为50---60米 ,导致地面形成大量的塌陷坑。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宝日希勒矿区地面塌陷设计影响范围约19平方公里 ,形成了2300多个塌陷坑 。乍一看,恍如月球表面 。痛定思痛 ,在1997年成立以宝一矿为主体的联合体后 ,企业就配合政府对证照不全 、安全不达标的个体小煤窑进行了关停,使得小煤窑数量从近400眼迅速减少到218眼 。
不过 ,由于涉及到不同业主的个体利益,这一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企业先后承担了由关井引发的经济纠纷案件上百起。截至2002年 ,累计被法院强制扣划2100多万元 。”神宝能源公司党委副书记 、副总经理张福山告诉本刊记者,更有甚者,个别小煤窑老板甚至有过人身恐吓 、绑架公司干部家属等过激行为。尽管如此,最后7对小煤窑还是在2005年7月被关停 ,彻底结束了宝日希勒矿区小煤窑开采的历史 。
然而 ,冒顶坑依然存在 。虽然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但神宝能源公司牢记自身央企身份 ,并没有选择推诿与逃避,而是主动承担起了治理责任。2003---2006年 ,公司陆续申请中央及自治区财政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600万元,自筹匹配资金共计285.37万元 ,分三期实施了矿区铁路沿线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25平方公里 ,填埋塌陷坑224个。
2010---2012年 ,公司投入资金近4500万元 ,对采场南帮和东排土场小煤窑采空区进行物理勘查和治理,累计勘查面积3.08平方公里,治理未塌采空区214个 ,填埋塌陷坑536个 。“今年 ,公司又投入资金500万元,和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三级政府共筹资4000多万元,用于对剩余的塌陷坑进行治理 、填埋 ,目前正在进行中。”张福山说。
这意味着 ,宝日希勒很快将再也不用背负“千坑镇”这个称号 。
环保露天矿
关停小煤窑的同时 ,神宝能源公司在1998年启动了安全系数高、资源回采率高 、便于规模化复垦治理的露天煤矿建设项目 ,并于2002年。确定并实施了“淘汰井工矿、集约规模化发展露天矿 、保证安全生产和发展接续”的战略。
刘明谈到 ,当时的宝一矿等三个井工矿是公司引以为豪的主力生产矿,但这三个井工矿均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无法达到神华集团安全生产要求 。
“为了满足集团安全生产和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公司顶着巨大压力 ,分流职工,做好稳定工作 ,在2006年 ,对三座井工矿进行停产整顿,彻底结束了公司落后的井工炮采放顶煤工艺的历史。”他说。
如今 ,神宝露天煤矿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3000万吨 ,资源回采率高达97%以上 。当本刊记者来到这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蓝色的屏障 。这个投资758.2万元,总长度4.2公里的防风抑尘网 ,由钢筋混凝土和蓝色彩钢板组成 ,萦绕在公司露天矿的西侧 ,将煤矿与美丽的草原隔开。
再往里走 ,本刊记者发现虽然各色巨型机械穿梭往来,却没有想象中的滚滚烟尘。原来,神宝露天矿采用的是封闭式的地面生产系统,它集煤炭破碎 、运输仓储 、快速定量装车于一体 ,使煤炭从破碎 、运输到装车的整个过程实现封闭式运行 ,消除了煤尘,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 ,有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为了彻底治理露天矿生产排出的废水 ,神宝公司还投资1463.7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3080吨的污水处理厂 ,露天矿生产污水和工业厂区内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实现了达标排放。这些水绝大部分供给了国华宝日希勒电厂发电使用,少部分用于工业厂区洒水降尘、绿化,剩余的极少量水沿地下管路有序排入月亮湖 ,作为养殖用水,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 。
绿色的排土场
不过,真正的“杰作”是排土场的复垦绿化 。离矿场不远 ,有一座绿色的“小山”。登上山顶 ,眼前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道路两旁是成排的樟子树 。要不是有工作人员说明 ,记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竟然是露天矿的排土场。因为海拔为720米 ,所以在神宝能源公司内部被称为720平盘。
所谓排土场是指矿山采矿排弃物集中排放的场所 。像神宝露天矿这样规模的煤矿 ,会产生高达数亿方的排弃物。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给草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并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从露天矿开采的第一天起 ,神宝能源公司就将排土场复垦绿化 、恢复草场原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绿化复垦公司 ,并且明确要求在吨煤成本中提取2元用作绿化复垦专项费用 。
“我们在每年的土方剥离工程施工前 ,都会把地表非常珍贵的0.3---0.5米厚的腐殖土进行单独剥离单独存放,主要用于土地复垦环保绿化工作,并把腐殖土保护作为每年土方剥离施工单位的一个硬性指标 ,明确规定没有环保资质的施工单位禁止参与年度竞标。”露天矿生技部主任张润庭谈到 ,在与施工队伍签订生产协议时 ,明确规定腐殖土存放到指定地点 ,精心保存 ,在采煤过后同步向采坑内回填土方,从根本上降低露天矿排弃土的外排量 。工序拉开后 ,剥离土将不再外排 ,全部采用内排式工艺,复垦后与原地貌无异。
本刊记者了解到 ,对已经形成的外排土 。癖δ茉垂景凑詹悴愕萁 、因势就势的方式 ,利用液压挖掘机 、铲车等设备对高大的排土场进行改造,形成35度角的一层层阶梯式的梯形,并将提前存放的地表腐殖土均匀地覆盖在造好型的排土场上面 ,人工种植草籽,恢复植被。
截至7月中旬 ,仅仅在720平盘 ,神宝能源公司就完成了景观林9.74万平方米乔 、灌 、草种植 ,绿化面积13.56万平方米,完成防风林带1000棵糖槭和666棵成林樟子松栽植,建成30000平方米的苗圃实验林,培育20000株容器苗 ,建成86.6万平方米的种植示范区。其中播种蒲公英8.5万平方米 、油菜63.6万平方米 、混播草14.5万平方米 。建成7米高 、容积9万立方米的蓄水池……
“目前 ,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内排’,也就是把新剥离的土方回填到采空区 。这就意味着不用再开辟新的排土场。”放眼未来 ,刘明计划用三年时间 ,投资1.5亿元,把露天矿打造成高寒草原采矿—生态修复—复垦绿化—工业观光一体化绿色工业示范园区 。
(本文章摘自《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