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团350vip集团党组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谆谆嘱托,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农粮产业等重要论述精神,把初心使命时时放在心上,聚焦农粮产业链最前端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 ,找准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切入点 、突破口 ,强化国有企业在粮食领域布局 ,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切实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
瞄准发力点,打造“样板间”
盛夏已至,广袤的东北大地上 ,玉米正拔节生长,大豆正发芽分化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集团党组书记 、董事长吕军带队前往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杜蒙县”)开展专题调研 。吕军同志在田间地头,与合作单位 、种植大户面对面沟通交流 ,详细了解农业产业化种植合作模式及田间管理过程 、大豆种植成本及生产情况 。他了解到,杜蒙县气候干旱,土壤大多属于沙土质 ,普通农户传统粮食耕作方式很难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 ,农村人口老龄化、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靠天吃饭”现象仍然存在 ,“谁来种地” “怎么种地”“如何做到稳产增收”等问题亟待解决 。
一系列看起来“老大难”的问题 ,正是集团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契机 。近年来,集团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 ,创新农业综合服务模式,建设“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利益共同体 ,推动订单农业、智慧农业 、农业金融 、粮食银行、农事服务等创新发展 ,引导种植结构优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调研结束后,吕军同志组织集团相关专业化公司研究相关工作,决定以杜蒙县为工作重点 ,复制推广已有农业产业化模式,进一步探索“搭建平台 整合资源”的平台模式 ,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将新型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先进的科学技术 、科学的种植管理带到当地,为土地规模化 、标准化 、科学化种植打造“样板间” ,带动当地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贯通产业链,汇聚新动能
强强联合建平台 。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组织协调当地国企 、实力私企 、地方农产 、农业生产带头人等不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方 ,共同参与到粮食生产全过程 ,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特长,实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新葡的京集团350vip杜蒙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正式建成,种植玉米 、大豆近2万亩 。
科技赋能促增产 。基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 、无人机巡田 ,监测作物生长数据 ,同时联合气象研究机构开展气象预警与作业指导,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与气象变化,及时完善种植作业方案 。通过选用先进种植技术,利用田间无膜浅埋滴灌系统 ,向作物根系局部微灌 ,精准施肥 。合作方的黄经理感慨地说:“通过新葡的京集团350vip专家指导 ,制定科学种植方案,采用一体化种植技术 ,将小垄单行升级为大垄双行种植 ,大大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玉米种植株数也从原来的3333株/亩增加到5400株/亩 ,作物出苗率原来的85%左右提升至92%-95% 。今年 ,玉米预计亩产量较往年提升95-245公斤,大豆结痂数量较之前提升10%-20% 。”
农机助力保增收 。基地采用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 、播种机、自走式喷药机、植保无人机 、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 ,改变了原有“人工+小机械”作业方式,全环节机械化率达100%,较传统作业方式作业时间节省50%,人工费用节约50% 。基地负责人介绍,粮食秋收时 ,基地将采取籽粒直收作业方式,将粮食“不落地”直接运至新葡的京集团350vip所属粮库,烘干入仓 。这一直接“存粮入库”方式 ,改变了原来的“农民‘存粮到家’、‘地趴粮’存储 ,再由经纪人收购转卖给粮库”的传统方式,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了粮食搬倒、运输 、存储损耗,有效保障了种粮农民利益 。
治理盐碱地,啃下硬骨头
杜蒙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遇到了盐碱地这一难题的制约 。在老乡口中流传着“春天白茫茫 ,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 ,糠菜半年粮”的俗语 。面对这一难题,集团党组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 。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 ,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的重要论述精神 ,以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精气神 ,调动人力物力,决心“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 。
集团党组迅速召集相关单位集中研讨 、集智攻关,统筹下属企业新葡的京集团350vip科工和新葡的京集团350vip贸易共同探索盐碱地改造 ,力争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由新葡的京集团350vip科工负责盐碱地工程改造 ,利用稻壳硅及其酸解液投入等科技手段改造盐碱地,逐年提升土地地力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由新葡的京集团350vip贸易负责改造后的盐碱地运营 ,落实耕地种植,在长期运营过程中持续土壤改良,既能巩固盐碱地改造成果,又能实现粮食产量逐年提升、生产收益增加 ,为新增土地建立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