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6-13
走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动车组装配车间 ,记者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 :偌大的车间里整齐有序地停满了处于组装阶段的新动车车厢 。放眼望去 ,一节节动车宛如银龙卧海,显得优雅而壮观 。尤其是像子弹头一样的流线型车头 ,给人一种风驰电掣般的即视感 。
这个可容纳77节动车车厢的组装车间,虽然大到“一眼望不到头”,却只是长客股份公司生产基地的一小部分。长客股份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孙书慧告诉记者 ,“我们公司主要有轨道客车研发服务、新造、检修及运维服务三大主营业务 ,目前具备年产1500辆动车组 、2000辆城市轨道车辆和500辆普通铁路客车的能力 ,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这意味着,乘客平时出行所乘坐的高铁 、地铁等 ,有近一半是由我们这里生产的” 。
孙书慧认为 ,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庞大的生产能力和这么高的市场占有率,归根到底还是公司多年来致力于核心技术创新 ,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自主研发是关键 ,长客股份公司将年销售收入5%以上的资金投入研发,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研发体系。”
以列车网络控制技术为例 ,由于它掌管着列车的一举一动 ,被称为“高铁大脑”。为此 ,长客股份专门成立“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团队,经过数年刻苦攻关 ,2014年 ,公司承担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研发项目”通过知识产权分析和评估 ,中国“高铁大脑”终于完全实现自主研发,长客股份也由此成为我国首家掌握这项关键技术的厂商。
据孙书慧介绍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只是长客股份众多自主创新技术的代表之一 。2003年以前,长客股份城铁车的牵引、制动等关键系统几乎全为进口 。如今 ,国产部件已成主流,当年只能原装整车进口的单轨客车 ,现在国产化率也达到95% 。
值得一提的是 ,高质量 、高品质动车组的生产制造固然离不开先进技术的研发 ,但也离不开一线工人强烈的责任心 。
“80后”的姚智慧是长客股份公司生产线的一名技术工人,她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保证每列动车的近两万根线束 、约十万个接线点绝对可靠 ,一根线出问题,轻则意味着零件故障 ,重则导致车辆停驶。对于姚智慧和同事们来说,车头司机室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作业时 ,五六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需要六七个人共同协作 ,跪着 、趴着工作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夏天 ,在密不透风的空间里 ,温度有时会达到四十多摄氏度 。这项工作极其考验工人的韧性和耐心,但对于“姚智慧们”来说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已经成为习惯 ,不放过一丝一毫误差的工作态度更是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中 。
在装配车间 ,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粘接区工作的女工们 ,无论年纪 ,居然全部素颜 。
“是不是天天加班,累到都没有精力打扮自己了?”
“粘接区禁止硅树脂 ,口红里就含有这种物质 。硅树脂表面张力 。苋菀追稚⒌狡渌砻,根本看不见,落到基材表面不易清除 ,会削弱黏结力 。因此 ,口红 、手霜等含硅树脂的护肤品在这个车间是绝对禁止使用的。”一位年轻的女工笑着告诉记者 :“为了高铁,不能化妆算什么 !能够为这张中国名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就是最美丽的人 。”
正是有这样驱动创新的体制机制 、这样可敬可爱的一线工人 ,才有长客股份的长足发展 ,才有中国高铁的飞速前进 。如今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 ,长客股份已经冲出亚洲,产品出口到美国 、巴西等19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车辆数量超过7000辆 ,创汇超过80亿美元。
“要说我们长客股份角逐国际高铁市场的秘诀,那可不是价格优势,而是质量上乘,运行可靠。”孙书慧自豪地说。
本文摘自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