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5-31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用创新重新定义“国家力量”,既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形势所迫 ,也是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所在 。
这几天,全世界都在倾听中国发力创新的声音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三会合一”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此吹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航标在此划定 ,创新活力的闸门在此打开 。
中国,这个在世界东方耸起的经济增长极,日益改变着世界科技创新的版图 。潘建伟院士等人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2015年十大突破之首;将在今年9月建成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比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高10倍;而在大亚湾地下深处的粒子探测器 ,则在寻找中微子存在第四种“味道”的可能……英国广播公司在最近的一个报道中这样总结中国的创新 :“中国有决心不让任何东西成为拦路虎” 。
诠释创新活力的 ,不仅是基础研究的突破 ,更有创新创业的勃发 。随着“滴滴出行”获得苹果公司10亿美元战略投资 ,估值超过10亿美元 ,被称为“独角兽”的创业公司不再是欧美国家的专利;而当华为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费,企业技术创新的逆袭正在隐然迎来拐点 。“美国真正应该害怕中国什么?”《华盛顿邮报》在经过调查之后如此回答 :不是中国GDP的增长 ,而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些咖啡店 ,店里有几十张桌子,每天都挤满了人 ,喝咖啡 ,谈创意、创新、创业 。
于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 ,正呈现出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这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故事。外媒也注意到,只担忧中国经济的减速、看不见中国在创新上表现出的巨大潜力恐怕是很危险的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 ,来自对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 。可以说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用创新重新定义“国家力量” ,既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形势所迫,也是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所在;既是补足科技实力短板的重大任务,也是继续激发创新活力的有力举措 。
用创新重新定义“国家力量”,需要激活制度资源 。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制度创新能够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价值观念的更新 ,是技术创新的“点火器” 。因此 ,推动科技创新,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先导。比如说 ,优化基础研究,如果不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如何能让冷板凳留住人?而改革科研经费管理 ,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才能催生更多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 。总之 ,一切阻碍创新的障碍都应排除,一切助长浮躁的做法都应摒弃,科技体制改革做得好 ,创新就会在适宜的环境中更好地生长。
用创新重新定义“国家力量”,需要涵养创新精神。创新有时候是“寂寞的长跑” ,有时候又是“冒险的攀登” ,如果没有精神支撑 ,就难免在长跑中耐不住寂寞 、在攀登时顶不住压力。这就需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 、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 ,也不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更不能瞎指挥、乱指挥、急功近利 。创新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既需要敢于尝试 、大胆探索的精神,也需要宽容失败 、允许试错的文化氛围。
“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又一个“三步走”战略标注的时代 ,将属于中国的创新者 ,也将开创中国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期。这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言——“转型之路标志着中国引领世界时代的真正开始 。”
本文摘自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