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4-21
政府要加快自身的改革 ,进一步放权 ,将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 ,让一些企业可以自主决策的改革尽快推开 ;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营造支持改革 、鼓励创新 、允许试错 、宽容失败的机制和环境;还要进一步改进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落实年。日前在京召开的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 ,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全面推进 ,重点突破,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要聚焦重点难点 ,加快推进十项改革试点 ;要围绕提质增效 ,积极破除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 、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各地和中央企业也从各自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 。但目前不少改革措施还没有全面铺开 ,在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还亟待形成突破。一些国企还在被动等待上级的文件和指示,等待改革细则和主管部门发话 。
国企改革的推进为啥没有预想中快 ?一是当前的国企改革面临的多是“硬骨头”,有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要做 ,难度确实比较大。如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等等。二是改革确实会触动既有利益,必然会遭遇到一定阻力。此外 ,还有一些人有求稳怕错的心理 ,怕被说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等,缺乏动力,消极对待改革 。
上世纪90年代末 ,国有企业迎难而上 ,实现了3年脱困目标。经过市场化改造,这些年国有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竞争力大大增强 ,一大批国有企业成为世界500强,在国际同行业竞争中名列前茅 。国企改革红利巨大 ,当前更需要加快推进。今年五大经济任务“去产能 、去库存、去杠杆 、降成本 、补短板”中,国企改革调整的任务艰巨,国企能否在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上取得突破 ,实现提质增效 ,也是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因素 。必须解决“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的问题,加快推进国企改革。
政府要加快自身的改革,进一步放权,将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让一些企业可以自主决策的改革尽快推开 。国资监管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定位,真正实现从管企业为主到管资本为主的转变 。在企业运行经营方面 ,要加大力度推进董事会建设,真正放权让董事会在企业运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前沿,最敏感,在改革上也最有发言权 。多年来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 ,国企练就了一支懂市场 、善经营 、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奋勇拼搏 、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这是推动国企改革的坚实基础 。要充分调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改革的路径和模式 。
要营造支持改革 、鼓励创新 、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机制和环境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非常复杂,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 。要鼓励创新,在试点的过程中要大胆探索 ,积极推进 ,可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且形成好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改革走向深入。
当然 ,还要进一步改进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要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有人借机谋取私利。要加强配套措施的保障 ,特别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多用兼并重组,少用破产清算的办法。
本文章摘自《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