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1-27
德国工商总会最新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德国企业对在华业务表示乐观 ,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将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
1月25日 ,一场主题为“亚洲经济透视”的讨论会在德国城市杜塞尔多夫举行 。在这场会议上 ,有关中国的议题贯穿始终 。与会的德国工商界人士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表达了抓住中国经济转型机遇 、与中国市场展开更紧密合作的意愿。
德国企业家不应“吃老本”,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观察中国经济前景 ,你是依赖欧美媒体的报道 ,还是倾听常驻中国的企业家的看法?”在杜塞尔多夫举行的讨论会上,亚马逊中国总裁道格·葛向在座人士提出了上述的问题 。“只看西方报道 ,你会以为一场衰退来临。但只要去中国看一看 ,你就能感受到一种经济内在的活力 。中国正在从过去的投资拉动、低成本制造模式向内需拉动、高附加值生产模式转变。我们期望抓住这些机遇,让更多世界品牌进入中国市。步镏泄放谱呦蚴澜。”
和道格·葛持同样看法的德国工商界人士不在少数 。软件企业SAP的高级副总裁克拉斯·纽曼说,去年公司在华业务显著增长 。“这是因为伴随中国的经济转型,数字化的业务将深入发展 。企业对系统解决方案的需求与日俱增 。”道格·葛还警告在座德国企业家不应“吃老本” ,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他说 ,外资企业要想立足,必须了解中国客户需求,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当天的会议上 ,中国议题贯穿始终。汇丰银行德国首席经济学家斯特凡·希尔博对本报记者说,中国主动转变增长方式是基于其内生需求 。尽管短期表现充满挑战,但转变增长方式确是合乎逻辑的做法 。“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营造有利于经济创新的环境 ,并加大地下管网、宽带互联网以及社会保险体系等方面的投入。”
德国企业注重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伙伴
会上有一些德国企业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是全球制造业的热点话题。德国企业同中国进行合作,会不会导致知识产权流失 ,或者削弱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对于这种顾虑,波恩大学终身教授辜学武表示 ,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尊重“德国制造”品牌,德国企业应该认识到,中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即使德国不参与合作,中国的发展战略也不会改变,也还会有其他发达国家同中国合作 。合作对德国更有利 。
TUV南德意志集团首席执行官埃克塞尔·施特克芬则指出,工业4.0在德国也是一个全新概念。同中国企业的合作有助于加深业界的理解 ,产生更多合作机会 。施特克芬以自身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变迁为例 ,描述了中国过去30年产业创新升级的轨迹 。他认为 ,中国将如期实现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据统计 ,德国累计在华投资超过260亿欧元,设立了5200多家企业,创造110万个工作岗位 。德国工商总会最新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德国企业对在华业务表示乐观 。调查报告说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同德国企业的业务将相应做出调整。由于德国企业注重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非廉价劳动力 ,多数德国在华企业认为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它们的业务仍能保持增长,中国经济转型将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机遇 。与不少外企相比 ,德国企业更能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伙伴 。
德国工商总会的调查发现 ,65%的德国在华企业准备扩大在汽车、机械和化工行业的投资,这意味着德企期待通过提高制造业的技术附加值来强化自己在中国的竞争地位。同样,半数以上有全球研发中心的德国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 。调查还发现 ,德国企业在华投资保持稳定 ,没有任何流出中国的迹象。
德国博世集团负责亚太事务的董事彼得·蒂罗勒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博世的一个本地生产和工程基地,也是创新产品的重要市场 。2015年博世在中国雇用员工5.3万人 ,是德国之外最多的 。他说,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让发展更加绿色、开放 、创新和可持续 ,伴随着这个转型,对高质量机械和环保技术的需求也会增加 。“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潜力深信不疑,并且认为我们的产品会在节能 、空气质量、物联网技术以及汽车等方面迎来很多新的机会 。”据介绍 ,今后5年 ,博世将在中国滁州投资15亿人民币兴建家电产业园 ,目前首个洗碗机工厂已经动工 。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德中两国可以探索更多合作机会
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公司首席执行官苏峻一走下讲台 ,就被听众围 。“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德国买到小米手机 ?”“你们会为欧洲量身打造小米产品吗?”苏峻对本报记者表示,小米正在与欧洲各大分销商洽谈,争取年内在欧洲开启销售手机生态链产品 。他承认 ,小米自身的专利积累不足,目前还没有在欧美销售手机的计划。而中国的其他手机商如华为之所以敢在欧美市场“硬碰硬”,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专利技术实力。
杜伊斯堡港口公司首席执行官斯达克表示 ,中国和德国都在经济转型 ,将对物流提出新要求 。两国可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探索更多合作机会 。辜学武则在专题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将是中国的长期战略,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
“对内改革创新,对外‘一带一路’。”德国政治评论家 、曾任科尔总理府副主任的霍斯特·特尔切克说 。特尔切克1974年就访问过中国 。他指出,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一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环顾全球 ,只有中国有这样的远见和能力。
汇丰银行《贸易风》研究报告指出 ,2015年到2050年 ,全球贸易延续东移趋势 。到2050年 ,亚太地区占全球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3上升到46%,中国将继续保持世界最大出口国的地位 ,“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推动整个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进区域互利合作。报告说,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技术的发展 ,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蛙跳式发展 。“这一发展的趋势在阿里巴巴、小米、联想 、百度等创新企业身上得到验证。”
(本报德国杜塞尔多夫1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