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3-25 原文作者 :西 雨
中石油 、中石化这“两桶油”是我国在世界500强企业排位中最靠前的企业 ,分列第五和第六位 。进入世界500强本来是中国企业几代人的梦想 ,但颇耐人寻味的是 ,实现了梦想的“两桶油”不仅没有获得多少掌声 ,差不多还是国内企业中挨骂最多的 。
以“两桶油”为代表的央企过去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他们也一直以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为自豪 。但今天,“长子”突然变成了“坏孩子” ,甚至沦为“孽子” ,成为众矢之的,以至于他们的员工在外面都不好意思亮明身份,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
笔者认为,社会舆论对“两桶油”的不满除了“两桶油”自身确有一些和长子身份不符的行为外,可能还有这样几层因素。
首先,他们的产品和老百姓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过去石油是战略物资 ,离百姓生活似乎很远 。那时候老百姓用汽油来干啥?最多弄一小瓶擦擦自行车而已。现在不同了 ,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汽油几乎成为生活必需品,所以 ,“两桶油”也就开始备受关注。其实,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汽油 ,价格还不稳定。差不多一两个月就要调一次。因此“两桶油”想不被关注都难 。
价格波动的产品也不少,比如房价也在涨、为啥房地产企业虽然名声也不好,但总没有“两桶油”这样被千夫所指 ?这是因为房地产企业大大小小几万家,大家一分摊,骂声就稀释了 。而国内销售汽油的主要就这“两桶油” ,所以骂声很难分摊掉 。
众口铄金 ,一旦大家都认为你是个“孽子”,你即便真的有长子风范 ,并没有做出“坑爹”的事也没人信了。所以 ,“两桶油”有越来越被妖魔化的趋势。
“两桶油”在如何扮演好长子角色上可能存在改进的空间 ,但是客观地讲 ,社会舆论也不应该将他们妖魔化。比如,认定他们为了谋取暴利 ,在涨价前刻意惜售 ;认定他们有意制造天然气紧张局面,以哄抬气价,这些奸商行为,即便你不相信“两桶油”的觉悟,但也要相信其企业性质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这样做。
道理很简单 ,作为央企,一方面“两桶油”的领导是政府任命的;另一方面作为国企 ,他们赚取再多利润也很难全部装到自己腰包。所以,在赚钱和执行国家政策的选择上 ,他们一定会选择后者,不会为了多赚点钱去犯众怒 。
所以,舆论对“两桶油”为代表的央企的监督批评是必要的。只有监督到位,才不会把长子娇惯成“坏孩子”。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情绪化,更不要妖魔化和肆意谩骂,那样做只能挑起对立情绪 ,增加社会的负能量 。
而对于“两桶油”来说 ,则应善待舆论 ,适应舆论监督,并真正把它当成改进工作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央企如何真正做到在国家、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平衡好利益关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也是央企最大的政治之一 。
(本文章摘自3月25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