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1-23 原文作者 :刘文嘉
1月21日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开播 。从百年前风雨变幻的招商局 ,到现代国企的建立和发展 ;从西方国家在国有化问题上的博弈和激辩 ,到中国国企改革的成果与困境——六集纪录片将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经纬交织 ,把国有企业的追寻 、探索 、磨难与发展尽收于镜头之内。
正如纪录片中所言,国有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受到如此的关注和争议 ,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遭遇这样多的挑战和压力 。中国国有企业角色复杂,不仅是市场主体 ,更与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 。中国语境下的国企改革 ,不仅关乎某一个或某一些企业的损益存亡,也关乎中国模式的成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稳固性 ,关乎社会主流价值的稳定或动荡。《国企备忘录》探讨国企 ,说到底是在求解一个问题 :中国往哪里去 ?
一部级录片,固然不能替理论界得出结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求解这个问题的前提——基于数据和历史现实的详实考察 ,以及冷静的剖析 。坦率地说 ,这正是当前一些对中国国有企业做标签化 、情绪化批评的声音所欠缺的 。国有企业积弊甚多 ,改革势在必行 ,但简单将“国进民退”“贫富分化”的大帽子扣在国企身上,然后宣布取消其合法性 ,这对中国改革没有意义 。目前国企发展真正需要的,也最有可能达成的,是基于渐进式改革大框架的建设性意见,这恐怕也是《国企备忘录》力图带来的效应 。
“十一五”期间的数据显示 ,中央企业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万亿元 ,截至2009年底 ,划归社保基金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1% 。作为国家战略的执行者 ,国企成为中国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定海神针” ,并在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汶川地震救援与重建、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上越来越大的比重,在自主创新技术上的领军实力 ,在“走出去”与世界性企业竞合过程中的成果 ,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
数据总是泛泛而谈,《国企备忘录》更愿意用客观丰富的细节说话:一万伏电流之下的带电作业 ,7040米深度的载人下潜 ,无缝巨型零件的一次性挤压成型,背后是国有企业对国家战略和公共福祉的担当。这种担当 ,是将国企私有化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路解决不了的。
《国企备忘录》以“进行时”的态度描摹国企改革 ,实际上 ,过去几十年 ,中国国企改革已经试验了多种经济学理论提供的路径,但仍是“在路上”的状态 。与之对应 ,“改革永不止息”也正在取代5年或10年完成改革的思路 ,成为人们对改革未来的预判。在这个状态下,《国企备忘录》提供了客观的镜头和冷静的描述,可助参与讨论的人们平息情绪,寻找理性共识 。
(本文章摘自1月23日《光明日报》)